10月16日,內蒙古藥采中心發(fā)布《關于取消黑龍江省濟仁藥業(yè)有限公司等企業(yè)生產的部分藥品掛網資格的通知》。
通知顯示,有24家藥企申請取消藥品掛網資格,并遞交全國統一不供貨承諾函,共涉及52個藥品。其中有25個是中成藥,27個是化學藥,大多數都是低價藥、廉價藥。具體品種詳情如下:
第三季度取消掛網藥品匯總表
從通知內容看,這52個藥申請全國停供,原因包括生產線整改升級、停產等。
這并不非內蒙古今年以來第一次發(fā)布類似公告。
早在7月2日,內蒙古藥采中心就發(fā)布公告稱:從2020年3月1日至6月30日,由于原料上漲、生產線改造、藥品批文被收回等原因導致許多藥品停止生產,有20家藥企向內蒙古申請取消40個藥品的掛網資格,并遞交全國統一不供貨承諾函。
事實上,自今年年初起,已陸續(xù)有多個企業(yè)的產品在全國各省市停止供貨、暫停掛網銷售。
● 9月14日,貴州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(fā)布公告稱,22個藥取消部分藥品中標(掛網)資格,原因是部分企業(yè)因生產線改造、停產等原因,藥品已無法保障供應。按規(guī)定這些產品兩年內不得參與貴州省藥品集中采購活動。
● 7月22日,寧夏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發(fā)布公告稱,有103家藥企提出有關藥品的廢標(撤銷)掛網申請,共涉及261個藥品。
● 5月21日,山西省藥械集中競價采購網發(fā)布了兩則主動撤網通知,共涉及66個藥品。這些藥除了在山西撤銷掛網資格,相關藥企也均提供了"全國統一不供貨承諾"。
說到原料價格上漲,大家應該深有感觸。近年來,部分原料藥價格上漲的幅度,簡直可以用驚人來形容。
例如:2019年,國家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接到舉報反映,有醫(yī)藥經銷公司壟斷注射用葡萄糖酸鈣原料藥,造成葡萄糖酸鈣注射液供應短缺,價格大幅上漲。與2014年的價格相比,2017年注射用葡萄糖酸鈣原料藥銷售價格上漲更是高達19倍至54.6倍。
更早前,馬來酸氯苯那敏在一個月之內,從400元/kg漲到23300元/kg,漲了58倍,苯酚更是從230元/kg漲到23000元/kg,漲幅高達99倍。
讓藥企成本飆升的,還有環(huán)保的投入。自環(huán)保稅開征之后,大氣和水污染物排放企業(yè)受影響最大。業(yè)內人士分析,國內目前具有一定規(guī)模的制藥企業(yè),若按照環(huán)保稅法的計算,僅是污水處理成本上就要上億元,而且,還不包括廢氣、固廢等。
在如此高昂的成本下,藥品的價格,卻被壓了又壓。相關藥企人士表示,由于一些產品的中標價實在太低了,中標后壓根就沒生產過。
此外,還有一種情況,因為競品太多,而且產品還沒什么銷量。藥企眼看競爭激烈,銷量又很少,所以一些公司決定停產,也是情理之中。
▲來源:藥品集中采購網